石大宇,知名美籍華人設計師、設計生活品牌“清庭”創辦人暨創意總監,1989年畢業于美國紐約時尚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2年起任“鉆石之王”Harry Winston珠寶公司設計師,是該公司歷史上首位華裔設計師。1996年獲戴比爾斯國際鉆飾設計大賽大獎 (DeBeers Diamonds International Awards),成為該獎首位華裔獲獎者。同年返回臺灣成立設計生活領導品牌“清庭”。“清庭”引進全球頂尖設計生活物件,提供消費者與全球同步的設計美
石大宇,知名美籍華人設計師、設計生活品牌“清庭”創辦人暨創意總監,1989年畢業于美國紐約時尚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2年起任“鉆石之王”Harry Winston珠寶公司設計師,是該公司歷史上首位華裔設計師。1996年獲戴比爾斯國際鉆飾設計大賽大獎 (DeBeers Diamonds International Awards),成為該獎首位華裔獲獎者。同年返回臺灣成立設計生活領導品牌“清庭”。“清庭”引進全球頂尖設計生活物件,提供消費者與全球同步的設計美學場所,2010年7月于北京成立清庭設計中心與概念店。
自2007年開始自行設計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并進行跨領域藝術創作,將清庭自創品牌設計生活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石大宇領導設計團隊創作的動畫于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德國iF傳達設計獎,這是華人地區的參賽者首次獲得此獎。2009年設計作品“雙泉提梁方/圓壺”獲德國紅點設計獎,2010年設計竹椅作品“椅君子”、“椅琴劍”雙雙再次奪得2010德國紅點設計獎,并皆入圍2011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設計獎(Designpreis Deutschland)。除此之外,“椅琴劍”還獲得2010香港DFA Award亞洲最具影響力優秀設計獎;“椅君子”更是2010 EDIDA國際設計大獎中國區最佳座椅設計獎、德國設計委員會Interior Innovation Award 2011的得主。2011年推出《竹計劃》,于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全方位中國設計》展出,《竹計劃》展現竹從生材到熟材的多種潛能,榮獲2011年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2012年德國iF傳達設計獎、2013年德國設計獎榮譽提名。新作《贊竹茶盤》榮獲2012香港DFA Award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金獎、2012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連續四年獲得紅點獎殊榮,并創下中式功夫茶盤首次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紀錄。2014年七項作品榮獲德國設計獎榮譽提名。
您做生活產品設計的緣起是什么?“清庭”如何誕生?
1996年之前,我在紐約Harry Winston珠寶公司做珠寶設計,見識到了許多權貴富豪。面對這些客戶,設計師需要做的,是用最貴重的材料做出審美最嚴苛的設計,涉及的領域不僅僅是一般認知中的首飾或裝飾品,還包括各式各樣的生活物件。作為頂級珠寶設計師,你必須懂材質(對物理、化學、寶石學等要有涉獵)、有精妙的工匠手藝(擁有對應貴重材質的工藝知識并執行出來)、嚴謹的審美標準,可以說是充滿挑戰性的設計門類。這里只有精良的設計,絕無妥協的創作,我在此接受的材質、工藝、審美等嚴格的設計訓練,為我在其它領域的設計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但由于客戶群的特殊性,那是一種虛幻、不真實的工作環境,可以預見自己未來十年的發展:可能是在同一個或不同的公司,擔任國際珠寶品牌的設計師。這不是我想追求的。1996年得了戴比爾斯國際鉆飾設計大賽大獎,臺灣又很看重我,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所以跟太太林妙玲回到臺灣成立“清庭”。在紐約待的時間長,接觸到很多不同行業的設計師,累積了閱歷與資源,想把海外精彩的設計生活物件介紹到臺灣,推廣原創設計。
有人說,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該走在時尚之前,引導時尚。您曾在頂尖珠寶公司工作,并獲得珠寶設計大賽大獎,相信您是個時尚的人。您會追隨“時尚”嗎?您對“時尚”有什么看法?
時尚,其實是一個滯后而短命的概念。我認為時尚是對應當下的生活態度,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但仍是一個短暫的概念。 我不追隨流行,追求的是超越流行與時代的好作品,對于流行,我只會觀察其好壞,有絕對的主觀及好惡。
您已從一名珠寶設計師成功轉型為商人、企業管理者,以及跨領域設計師,這樣的轉行過程需要您怎么樣的一個積累?
幾個角色具有互相關聯的正向影響。設計必須與當下的生活有聯系,而作為企業管理者則可以接觸到一般設計師看不到的面向與問題,例如,從設計、生產到之后的行銷推廣等一連串的環節:銷售人員如何銷售、產品需要怎么樣的條件、進口商及代理商的需求、定價策略、售后服務、藉由與客戶的溝通來完善商品等,而這些經驗可以對設計(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所助益,以避免僅為個人創作欲望來進行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不斷迎向挑戰。好的設計師會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產品,甚至是自行分析、回應時代命題。設計永遠是為了明天,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就需要針對當下的趨勢,預測未來的發展,找出市場所在,并針對尚未存在、但未來必會出現的問題,提出精心設計的解決方案。
“清庭”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挽救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讓他們得以傳承和發揚。能否具體介紹?
我的主要工作并非挽救傳統手工藝,而是十分珍惜傳統工藝的思維觀念,并積極應用在我的設計工作中。因為接受過嚴格的工匠訓練,我明白成就精彩的設計需依賴工藝。我認為最動人的設計是以獨一無二的美感遮掩最健全的功能,可惜這種境界不是設計師可以輕易達到的,只有極有藝術天分、又技藝精湛的工藝家才能做到,因為他們懂得真正的工藝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文資產。
傳統工藝如此吸引我,但要讓他們得以傳承和發揚,光靠我一人之力遠遠不夠,必須要形成一股風潮才行。目前我所做的是與工匠密切配合,在量產過程中實現對應工匠原有技藝的創新和提升,幫助傳統工藝與時俱進。以椅琴劍的設計為例,當時南投的竹劍工廠因為訂單下降逐漸沒落,我以竹劍為靈感,在不需要工廠增加額外生產線的情況下設計出竹椅“椅琴劍”,這把椅子后來獲得紅點獎,重新吸引了公眾對竹產業的關注。這是以有影響力的設計引導潮流的例證,我希望可以持續有竹產品出現,讓更多人關注竹產業,了解竹材的好處,這樣從竹材種植、備料、設計、生產到后期的銷售及新材料的再研發等各環節才有機會獲得新的活力。
您認為手工與設計是怎樣的關系?
二者有直接關聯,設計師如懂得動手,了解工藝細節,比較容易成就精彩的設計。
在我國的歷史中,工匠一直是以傳統工藝及民藝傳承物質文明的重要階層,但卻因為他們的技藝不在科舉制度的評判標準之內,而無法如文人階層般獲得重視。
宋代以降,文明發展至一定高度,文人階層跳脫原本的學術研究范疇,開始講究更精致的生活情趣,因此也參與日常物件的設計與制作,因文人缺少動手做的經驗及知識,所以必須仰賴工匠制作文房、家具等生活物件,再融合進自己的審美趣味,無論是生活所需或樂趣所至,皆可見到兩者合力的成果,為中國的物質文明在品項多元、制作精湛、生活品味等面向奠下里程碑,至明清更是百花齊放、更臻完備。
現在,中國設計師的定位,應是介于文人和工匠之間,他們多半接受的是文人教育,缺乏動手實做的工匠經驗,而傳統工匠由于長時間地從事某項技藝,會發展出一套做事的準則、方法,從而衍生成一種紀律及自我要求,即希冀他每一次做的東西,經其手工能達到最高的自己或別人要求的標準,某種程度上他們充當了部分設計師的角色。設計師與工匠的地位在當代趨于平等,成就精彩設計,往往需要二者的通力配合。
您在尋找傳統民間工藝文化元素的時候,是否在意過當下的流行趨勢?
我觀察流行,目的是發現當下及未來人們生活中的可能出現的問題,找到問題才有可能談解決方案。20世紀一直是科技推動設計漫無目的地往前行,最高端的科技源于國防,并沒有環保的概念。而中國的傳統工藝有個特點或價值觀——對應自然,這是因為我們的工藝是源于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靠天吃飯,所以不敢忤逆大自然,發展出來的所有技法和材料都是對應自然的。當下全球面臨生態破壞、極端天氣變化等危機,我們傳統文化中這種“敬天”的開物觀正是一個很好的回應方案,但值得鉆研的是如何將之合理的對應當下。
您是個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設計師,您認為設計師對生活、社會、自然該肩負起什么樣的責任與態度?
設計的“利他”特質其實是與生俱來的,這可從兩個層面來說:第一,工業設計在西方的發展歷程,一開始就是為了促進各個產業發展而設;第二,設計師本就應該解決客戶提出的問題及要求,或看穿表象,提出更本質、切中要點的問題。
在此“利他”的基礎上,“社會責任”指涉更廣的利益牽涉方,例如有需求的客戶、某個產業的制造商、工藝家、甚至整個社會。但事實上是否肩負責任感,如何肩負又是因對象、因自己及身邊人能否做到而異。我現在能做的,唯有盡我所能,在設計中使用天然材料,運用環保工法而非 “以人為本”的掠奪式生產。這些都靠行動,無需多言。
您的作品“雙泉提梁方圓壺”、“椅君子”、“椅琴劍”和“竹計劃”連續四年獲得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以及其他多項國際設計獎項,能否談談背后的故事?
2007與2008年,我擔任兩屆臺灣工藝時尚“yii易計劃”的創意總監,此計劃由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所主導,托付臺灣創意設計中心與臺灣工藝研究所共同發起執行,目的是透過當代設計的力量,轉化并傳承傳統工藝。
懷抱著為臺灣傳統工藝尋找新發展路徑的初衷,我們在全臺灣進行調查,走訪、了解臺灣的手工藝現況。抵達南投縣竹山鎮時,我發現這里有著卓越品質的竹材,按理說應該存在著成熟的竹材加工產業。但是,與此相反,竹山的竹產業正逐漸萎縮,地方政府不察此優勢,沒有好好發展相關產業,非常令人遺憾。
為了振興竹產業,并讓以臺灣毛竹(孟宗竹)為材料的設計作品取得世界知名度,我的策略是以最有設計難度、也最言之有物的物件之一“椅子”為主題,邀請了好朋友、同時也是國際知名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擔任設計師,由我把關,并指定南投當地的工藝師執行制作,成就懸臂竹椅“43”的誕生,希望藉由Konstantin在國際上的高知名度及媒體吸引力,將竹材及竹工藝推向國際。我主導設計方向并在制作過程中擔任主要溝通橋梁,最終將懸臂竹椅“43”及臺灣竹工藝家成功推上國際設計舞臺,亦為臺灣在國際設計史上寫下重要一頁。
過去幾十年來,由于南投竹山優越的竹材品質,當地一直有著外銷歐美竹制家具業和日本的竹劍制造業,近幾年來,外銷的需求下降,竹產業跟著沒落,因此,我以當地工廠現有的竹劍為靈感,設計了“椅琴劍”,另一把也是討論竹特性的作品“椅君子”,則是以細致的設計加上講究的做工,發揮竹子長纖維的彈性與韌性,既符合人體工學,又毫不艱深地應用和傳達了傳統工藝的智慧。
但椅琴劍的設計挑戰和限制要比椅君子更大,花費的時間和精神更多,乍看之下,椅琴劍不比椅君子亮麗,但它將竹材的不同面向和應用技術結合,以內斂的方式展現樸實。
接下來的《竹計劃》更像應運而生。展覽三部分主體:堅實具防震效果的竹房、結合LED與竹地板兩種產業的全新綠色建材“竹光”、竹房內部陳列的各式竹制生活設計物件;體現了竹作為一種材料的豐富潛能。我希望藉由一系列的竹制設計物件,讓大眾了解竹作為一種材質,對應自然與當下生活方式,應用范疇有無限潛能,若有更多人能知道竹子的好處與多樣性,并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有更多人種竹子,竹子的種植面積增加,對環境、生態的益處將更加彰顯。而這些作品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及其他國際設計獎項,我想這代表著取材自中華文化、尊重自然的設計方向漸漸獲得設計界的肯定。
您設計的作品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在設計上您自我突破、創新的力量源自哪?
我時時提醒自己要擁有赤子之心,對事物好奇,與主流價值觀保持對立關系,不斷地摸索、探尋人生,誠實面對自己、做自己,尋找感動我的人事物。我想這就是在積累創意的養份吧!
您的設計生涯一直受好評不斷,當您成為知名設計師之后,是否會為名聲所束縛?
我不認為自己是知名設計師,無所謂“為名聲所束縛”。因為做設計不是為了成名,而是追求好的設計,這個目標需要我不斷探索。
您對整個“清庭”品牌有什么宏觀的想象?
沒有,成立清庭的動機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設計,并努力去實現它,至于是否可以實現,我并無把握。
“清庭”是個將有設計感的生活形態帶入普羅大眾視野的品牌,那么您對自己生活及設計狀態的評價是怎樣的?
設計師的工作非常辛苦,因為設計過程雖然迷人,但充滿了無法預測的挑戰及挫折、一連串疑惑和陷阱,需要我們近乎偏執的探索和投入,而且這種狀態永無結束之日。
您的作品很國際化,很多人認為您是華人設計師里一流的,這是否跟您曾在美國受教育有關?
過獎,一流不敢當。
小時候在臺灣接受的教育很傳統,當時并不適應甚至抗拒當時的教育體系。后來在美國學習設計,才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并且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做人切不可自作聰明走捷徑,要想獲得自己想追求的,必須珍惜機會,腳踏實地地努力和付出,你成功了,別人也會因為備受激勵而為你喝彩。但也是在美國文化的沖擊下,我被迫斬斷與原文化的關系而接受西方諸多觀念,這樣當自己的專業表現最終獲得西方的認可后,我就很不舒服了,因為我丟失了本該自然反應出來的文化背景。于是我開始重新回顧母文化,同西方文化比較后,發現自己可以慢慢理解中華文化中的精深奧妙,開始取其精華,融合當代的設計觀,呈現出新的創意。
在美國待了13年,1996年回臺灣成立清庭至今已經18年,事實上,這18年中我的視角更多轉向歐洲、日本、大陸等世界其他地方,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也是我設計發想的重要來源。
什么情況下您會修正自己的設計?
隨時,只要有一點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都會及時修正。
您怎么看臺灣與大陸兩地的設計?
臺灣設計產業處于一個尷尬的階段:設計從業人員水平整齊、優秀,貼緊國際的脈動,看似一年比一年進步,并無實際演練機會,先天及后天的限制都有,例如臺灣設計能對應的產業單一,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不外乎IT產業,再來就是需求與市場的限制,也使其無法一展長才。
大陸的設計產業則變化很快。四年前我初到時,設計產業山寨現象嚴重,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愿意腳踏實地、誠實表達屬于自己的思想,這種集體醞釀的設計能量驚人,遠超臺灣。近幾年,大陸的經濟在經歷三十年快速增長后悄然趨緩,進入反省和沉淀的另一階段,總歸是朝著正向發展,這些都是國內設計產業成長的養分。深信中國設計產業崛起的日子指日可待。
凳君子
凳君子由五年生毛竹竹條構成,通體無任何金屬、塑料等其他材質的參與。線性優雅的造型,掩蓋的是以最少材料滿足坐具結構、舒適等功能的巧思。突破性技術使每根竹條完成三度空間的扭轉,達至金屬般不對稱的延展性。座位兩側,竹條先是輕微向外側彎曲,而后轉折回原本角度,中段的V型橫向竹條則為方圓框中的竹條提供支撐和固定,在不破壞竹纖維的前提下,達致前所未有的銳角彎折(而非常見圓角彎曲)。V型橫向竹條與方圓框最突出的兩根竹條,是這把堅實竹凳的主要結構,也是凳君子承重200公斤的有力保證。
桌八方
“桌八方”是根據石大宇方桌作品“桌八仙”延伸而出的八人桌版本,有著“廣納四海才俊、八方鴻儒云集”的寓意,靈感來自中國經典家具八仙桌,意在尋回被我們自己遺忘的中國血統,沿用“八仙桌”中常見的傳統木作榫卯結構,毋需其他金屬或塑料作為接合部件,但創新的采用竹材替代硬實木,這是一個對于中國人而言富含文化情感、且環保低碳的材質。需要克服的挑戰在于:如何讓竹材達到硬實木般的密度與剛性,以達到桌子需求的高度穩定性。桌腳的主體由三片富有彈性與韌性的天然竹條構成,各自以120度的角度相交,每隔一段間距再以竹制加固套件扣緊這三片竹條,增加結構強度,由此達致竹條剛性,結構合理穩固,是一個以設計促進工藝技術突破的例證。竹條以本真的姿態表現竹材長纖維的特性,而竹制加固套件則像竹節一樣給予支撐,兩者的關系就是竹子原生結構的再現。另外,竹桌桌面的部份則是由積層竹構成。
柜茗器
由中國南方的菜櫥和英式茶柜獲得靈感,「柜茗器」茶柜綜合了華人以簡易物理方式保鮮儲藏的手法和延續中國茶文化的英國人對于生活方式的講究。設計上,「柜茗器」改良了傳統彎管竹家具易碎裂的缺點,采用創新技藝,將竹管剖開并包實心竹方式,保留原生竹青美感的同時,亦大大增加材料強度。茶柜的竹條格柵設計簡潔,比例拿捏細致準確,在不同觀看角度之間呈現玄妙視覺效果。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