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覺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在其著作《生態學的視覺論》(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所提出的Affordance理論,從本質上反映了產品設計需要為行為用戶提供便于進入的通道,即產品應具有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產生良好行為的特點。與以往對產品外觀及功能的要求相比,這種引導性呈現了產品更為持久的生命力與美學特征。物的不斷增多使得我們又將回歸對于產品自身不可或缺的價值的重新考量。在達到產品功能準確實現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探討產品外在形式如何融合于環境的全新問題。極簡主義在當下產品設計中體現
一、Affordance理論與“行為引導”
美國知覺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提出的直接知覺論[1](Theory of Direct Perception)試圖從生態心理學角度解釋人與物之間的深層互動關系及其原理。他在1979年出版的《生態學的視覺論》(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首次提出了Affordance理論,此理論強調生態環境中動物本能知覺物質基于環境給予的信息。環境中包含的價值與意義不論對動物是否具有益處,均為其提供行動的條件。不同的物與環境為動物提供不同的訊息,動物依賴這些訊息對周圍環境采取相應的行為反饋。值得深思的是,吉布森的Affordance理論在之后的產品設計研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日本在此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其表現為對于此理論的深入研究及由此產生的設計風格的新方向。代表人物如學者佐佐木正人及設計師深澤直人。之所以說Affordance理論在產品設計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原因在于它改變了人們對于人與產品兩者關系的固有認識。以往設計者總是更多地將設計的關注力放在如何以產品耀眼的外觀及多樣的功能吸引用戶的注意,而非引導人們產生自然而然的行為。基于Affordance所倡導的產品設計觀強調激發使用者的自主意識,以產品簡約樸素的外表及合理的功能導向形成便于所有人進入的通道,且產品外觀形成對于環境友好的態度。
圖1
圖2
再來解釋一下Affordance原理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坐”這個行為進行分析。首先,水平、平坦、足夠的面積、表面材料具有承重性成為提供“坐”這個行為的基本Affordance。比如,森林中被砍伐的若干個木樁,若其中一個相對具有較為平整且寬大的表面,則可能被視為暫時停歇用的坐具。不論何種動物,平坦的樹樁均為其提供了“坐”的行為條件。這是由于其基本滿足了此項行為的功能所致。另一方面,動物是否能依據肉眼所看到的來判斷Affordance?這一點將取決于動物關注環境的范圍及綜合判斷信息的能力。在機器人認知科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人腦區別于機器的一個顯著能力在于對環境所提供的危險信息的預估性。人類具有機器所沒有的對潛在信息綜合處理并作出快速反應的能力。這種人類綜合判斷事物之間復雜聯系的能力成為Affordance研究的價值所在。再比如,草地能夠為動物提供“坐”的Affordance,而在森林的水潭中漂浮的浮萍許多時候具有與草地接近的外觀特征,但多數的動物通過本能便能判斷其與真實草地的差別。這里存在其他幾種Affordance因素的可能。一種是浮萍中隱約出現水的痕跡(圖1),這一現象將提示動物此表面真正的物質特性。另一種是浮萍與樹木等自然物的關系提示動物此表面可能產生水的積聚而并非統一的堅硬地表(圖2)。因此若將動物關注環境的范圍縮小到浮萍的局部(圖3),則可能產生Affordance的誤讀。
圖3
用Affordance理論指導設計實踐時需要厘清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尊重并運用環境給予的咨詢以引導出理想的人類行為模式?且如何將其應用于設計?幾位將Affordance理論應用于設計的先驅,如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Donald A. Norman) 與學者克里潘多夫(Krippendorff) 等人,雖然將此概念導入設計,卻也并非完全建立在吉布森直接知覺論的基礎之上。而是加入了大腦認知科學的主張。諾曼(Donald A. Norman)在其著作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特別強調了Affordance理論在設計中的應用問題,但當時并未過多提及將它運用于產品設計的具體方法。其研究領域更多側重于產品虛擬界面設計中的人機互動問題。美國計算機科學研究者哈特森(Hartson)于2003年提出Physical Affordance概念,具體“指能夠提供有助於使用者操作的Affordance。例如,一個足夠大的尺寸且置于容易使用位置的按鍵,容易讓使用者易于按壓。而足夠大的尺寸與易於使用的位置即是操作界面按鍵設計的Physical Affordance。”
許多設計師對于Affordance的誤讀在于希望借助設計努力達成對于使用者的購買誘導。而從吉布森提出Affordance的本質來講,其訊息提供的本意并非對動物產生感官的誘導,只是客觀上具有提供行動條件的可能。這里的“提供行動條件”包含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追求功能的多樣,另一種是發出少而等待解讀的信息。許多產品即便包含了多樣的功能,也往往無法滿足人們多樣的需求。原因在于不同生物個體具有不同的環境信息解讀方式。拿一個杯子來說,它既可以裝水,也可以插筆,同時也有人單純欣賞其表面的花紋,亦或有人拿來當作煙缸使用。其功能特性只依據特定的使用場合而存在。另外,譬如我們為兒童設計戶外游具,則需要考慮兒童富有創造力的特性,并使設計能夠具有多種被解讀的可能。
二、平凡的產品與消隱設計
2006年6月,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3]與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在東京軸畫廊舉辦名為“Super Normal[4]”的設計展覽。“Super Normal”,意為“平常至極”,展覽所選展品為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用品。兩位設計師均認為,產品并非越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越好,而是應該發現日常生活中平凡樸素的美。
對于物的感受源于人們的內心。這一點從詹姆斯·吉布森的直接知覺論可以找到答案。深澤直人從Affordance理論中找到具有平凡美意識的設計哲學,其表述為:
“這些設計的共通點就是在生活中毫不突出,也沒有任何主張或存在感,包藏了許多可以因應各種狀況的affordance。如同一把椅子可以‘坐下’、‘放東西’、‘掛東西’等,功能多多······好的設計通常在毫不自覺地被擷取出來的affordance中,包藏了在某種狀況下特別顯著的性質,并融於不自覺的行為流程中,很少和印象之類的主觀性掛勾。在不知不覺中被使用而達到它的功能,訴求意識的印象并不強烈。” [5]
這里他所闡述的涵義包含兩層意思。其一為一件物品能夠提供人們不止一種行為條件的可能;另一層意思是物品的多種功能應被較好地隱藏于簡潔的外表之下而不引起較強的注意,即“消隱的設計”。
環境中包含各種需要的信息及可被利用的“天然設計”。
從對環境的理解上講,其含義指除自我外一切存在的事物,也隱含了各種可以被利用的功能。動物從環境中汲取信息,也從環境中求得生存的手段。人類與生俱來便具備與動物一樣的求生本能,也具備將環境要素變為可用物的能力。即使是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也知道如何利用身邊的物品達到方便使用的目的。比如,登山者隨手撿起的樹枝便成為幫助行走的手杖。人類似乎從出生時便具有這種對于物的價值判斷。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并非通過完整的產品才能實現。物與物形成的相互關系往往也能被人所用。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一種可以被有效利用的缺省結構(如圖4)。公寓門口為了將玻璃門時刻關上而設置了用于限制開合角度的橡膠腳墊。這給需要頻繁進出的使用者制造了麻煩。玻璃門下方突起的圓點肌理正好實現短暫保持開啟狀態的功能。人們利用小石頭與圓點之間的高差形成障礙,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樣地,在完成上述功能后,亦不產生多余的產品。地面的圓點肌理粗看之下作為裝飾性的圖案存在,而當遇到需要時卻顯現出有用的價值,這便是產品消隱于環境的案例。
圖4
另一個案例是關于火車上臨時休息的“頭枕”。乘客在火車坐椅上熟睡,憑借的不是具有優良造型的靠背,而是利用了座椅間形成的夾角。通過調整座椅靠背的角度,形成了頭部的倚靠點。當人離開時,座椅恢復原狀,功能消失(如圖5)。
圖5
再比如圖6是一面帶有環狀肌理效果的墻。有人將長柄的雨傘掛在上面。粗一看,這樣的場景略帶戲劇性,但仔細想來卻有著合理的成分,環狀造型正好提供了掛傘的基本功能。圖7的場景亦很熟悉,盤子與盤子的交接縫會形成天然的擱筷架,而我們也總是習慣將筷子臨時放置于此。當碗盤被收走后,功能也隨之消失。
圖6
圖7
上面說過,人類解讀環境信息的能力與生俱來。且之所以稱吉布森的理論為直接知覺論,是因為其強調人類下意識感官的本能性判斷。即便當人類理性判斷的語言信息出現,這種直接知覺依然顯示出其信息捕捉的優先性。圖8所示的是一家餐飲店的大門。門的把手不具備拉的行為條件,且門的體量厚重,推拉較為不便。當左右兩扇門呈現如圖所示的輕微前后狀態時,通過觀察發現多數人會下意識選擇輕推左邊部分而稍拉右邊部分,以形成最為省力的讓身體通過的空隙。即便把手上方已出現“拉”的語言引導信息。當兩扇門的位置齊平時,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人還是依照語言提示的信息拉門,即便這樣做顯然花費更大的力氣。從更深層的心理分析,人們會下意識感到這種結構狀態意味著多數人以推的方式進入才客觀上形成了這樣的表象。可見人類對環境信息的直接知覺具有強大的本能性。
圖8
三、Affordance理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所提供信息與行為目標的一致性反映了產品設計的內在要求。Affordance原理所提出的環境信息在于隱含式的目的呈現,并非對于使用者的行為干預。基于微小的信息表達,進而闡述使用的深層涵義,是產品設計的另一種思考方式。
圖9所示為筆者所作的 “傾斜杯”設計。通常杯子在被洗干凈后需要瀝干,而如果將杯子倒扣,則容易在杯口滋生細菌,正向放置則不利于積水流出。如果不以口部為支撐點將會怎樣?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嘗試將手柄的上端做成斜面,并將整個杯子以手柄為支撐斜向站立在桌上。經過反復試驗與制作最終完成了此項設計。平直且傾斜的把手從造型上引導使用者產生正確的操作方法,整個杯體的形態特征顯現于此,其他并無過多的視覺干擾。
圖9 (獲得2012年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
圖10的設計是筆者為一款傾斜杯所作的包裝設計。由于在整個包裝的外部使用塑料薄膜進行包裹,打開時便會產生方便性的問題。試想如果拿到一套塑封膜餐具你會如何打開?許多人選擇用筷子將其戳破!這雖然是個稍顯暴力的方式,卻也存在著某種合理性。借用這個原理而選擇了將盒子上手柄形狀的凹陷處作為人手打開的突破口,這樣既方便,也不至于損傷盒體。杯柄處的凹陷原本作為造型的手段加以利用,卻成為隱含引導開啟包裝的信息提示。
圖10 (獲得2015年德國iF包裝設計獎)
圖11所示的是一個用于汽車上的儀表盤設計。通常儀表盤的功能是顯示各項行駛參數,如速度快慢、油量多少、行駛路程等等。而這款儀表盤的最大特點在于可以提醒駕駛者控制車速。此儀表盤利用GPS定位技術,當汽車行駛速度超過當前路面限速時,儀表盤顯示色彩由藍色變為紅色,提醒駕駛者注意。依據Affordance理論,人在接受環境發出的信號后具有本能的回應性。而儀表盤的動態顏色變化反復提醒駕駛者形成對超速問題的警覺。正常生理狀態下的人雖有可能短時間刻意回避這樣的信息暗示,卻很難擺脫內心希望獲得安全的本能擔憂,這是此設計形成功能的重要因素。
圖11 (獲得2012年德國紅點概念至尊獎)
圖12所示的設計是一款透明膠帶。與普通膠帶不同的是,這款膠帶左右兩邊的深色部分不含膠水。當我們在使用透明膠帶時,常常煩惱于找出膠帶上面的撕口。即便找到了,也一下子難以分清操作方向或容易將起頭的部分膠帶損壞。而通過觀察且以手部觸碰柔軟度不同的膠帶邊緣,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起頭的部分。
圖12 (獲得2013年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
總結
Affordance原理所闡述的,是作為單純信息傳導下的人的行為規律,它依托于人類自然性的本能流露。產品的功能在于被人使用,它的設計路徑存在于逆向解讀人們對其產生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應是自發的,自由地,且不被強加性地誘導與干預。傳統的產品設計思考方法更加依托設計者對于產品的初始設想,而非更多關注使用者的客觀反饋。使用者從各自不同信息解讀方式下產生的選擇,應有其廣泛需求的本質特征。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產品提供多種可選形質的內在要求。因為這種人與物信息交互的對應性不僅僅停留于傳統理解上的物,更可能轉變為一種關系、一種痕跡亦或一種被認知的方式等等。這使我們在理解人、物、環境三者關系上進入到全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美】 James J. Gibson《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Psychology Press Talor &Francis Group 1986
2. 【日】 后藤武 佐佐木正人 深澤直人 著 《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黃友玫 譯 漫游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3
3. 【日】 Naoto Fukasawa & Jasper Morrison 《SUPER NORMAL》 Lar Müller Publishers 2007.4
4. 【美】 唐納德·A·諾曼 著 《設計心理學》 張磊 譯 中信出版社 2010.3
5. 【臺】陳力豪、李傳房、何明泉 著 《探討AFFORDANCE概念在產品設計之應用》 《科技學刊》(第16卷科技類第2期) 2007.5
注釋:
1. 吉布森的直接或稱生態知覺理論,采用與別的知覺心理學家完全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他認為觀察者通過環境的移動會產生一個連續變化的視覺排列,不僅僅是他的深度知覺解釋的中心,而且也是他對形式、大小、距離和運動知覺的中心。他排斥所有以圖片和錯覺為基礎的研究,而且排斥就知覺作為思維對視網膜上的二維圖片不完全的信息進行的解釋的所有理論。他認為圖片形式的知覺與自然的知覺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簡單地說,知覺不是對一種降格視網膜圖象的解釋過程,而是通過光學排列和光學流動直接和真實的現實體驗。吉布森相信,知覺是全部心理學的支柱。生態心理學是以動物對地點、事件和物體有用的、危險的特征的意識為基礎的,也是以他們對自己的動作進行組織和控制,以達到他們在現實世界里所欲求的結果為基礎的。
2. 轉引自《探討AFFORDANCE概念在產品設計之應用》 【臺】陳力豪、李傳房、何明泉 《科技學刊》(第16卷科技類第2期) P144
3. 深澤直人,日本著名工業設計師,創立了“±0”品牌。現為日本著名產品品牌MUJI的產品總監。自1994年開始,深澤直人便一直進行“張力”意義的理論化研究。尤其是挖掘其抽象形容的意義。并嘗試定義人、物、環境之間的關聯性,試圖賦予“張力”美的意義。深澤直人深受吉布森Affordance理論影響,并嘗試將其原理運用于設計。他的“簡約”風格區別于以往的“簡約”,是帶有讓使用者自行解讀產品意義之目標。
4. “Super Normal”展,2006年6月于日本Axis Gallery舉辦。策展人為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與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這次展覽源于另一次展覽所受到的震動。深澤直人在米蘭家具展上的座椅設計被人們誤認為展覽休息用的家具。但此展覽卻收到了來自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的祝賀。于是二人決定共同策劃一場關于平凡設計的展覽。兩位設計師對展覽中的展品有過這樣的論述:“無論是匿名(anonymous)還是帶有“審美取向”的,這種特質并不拘泥于事物的外部視覺特征,而是關系到應用過程中使用者的感受。”
5. 引自《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 【日】后藤武 佐佐木正人 深澤直人 著 漫游者文化出版 2008.7 P156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Affordance, mentioned in the book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written by American perceptual psychologist James Jerome Gibson, reflects that the product design needs to provide the user a convenient channel in essence. That means products should guide people to have good behavior naturally. Compared to product’s normal requirement of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the feature of guide presents products a more lasting vitality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creasing products make us rethink the indispensable value of the product itself. In addition to achieve the product function accurately, we should also face the new problem of how to make the products and environment a harmonious whole. Minimalism is embodied in the function definition of making all users easy to access in this era. That could app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closing to users’ instinctive desire, and will also bring us more effective and meaningful products in the future.
Keyword: Affordance, product design, application principle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