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隨著故宮西部慈寧宮區域首次開放,這里的考古發現也將露出“冰山一角”。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法制晚報》記者介紹,屆時觀眾漫步慈寧宮花園內,站在木棧道上,低頭可見明代遺跡。這可能是故宮里最早的建筑,是永樂時期始建紫禁城的遺構。此外,在考古勘察中,還發現了明代排水溝遺跡以及御窯瓷器的集中埋藏坑等。目前,故宮正在角逐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將于明天下午揭曉。
考古看點 故宮“地基”重見天日在紫禁城72萬平方米的土地之上,佇立著恢宏的建筑群。而在這些建筑之下,隨著歲月深埋的秘密又有哪些?為了解開這些沉睡的秘密,故宮博物院于2013年成立了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并于2014年獲得國家文物局認可的團體考古發掘資質,首次在紫禁城內開展考古挖掘工作。考古研究所配合著院內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工程,在南三所門外電力增容管線工程工地、南大庫消防管道改線工程工地、慈寧花園熱力電力管線改造工程工地等三處發現古代建筑遺址的施工區域,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其中,慈寧宮,以孝莊太后居住過而著名,宮內的故宮“地基”發掘情況將最早重見天日。單霽翔介紹,慈寧花園東側的地下4.2米深處,發現了明代宮殿遺址地基共15層夯土。隨著勘探深入,在這個基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7個磉墩,每個大約2.4平方米。據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負責人介紹,這些磉墩就是宮殿的地基。“我們在地下半米處發現了明代嘉靖的土層,換言之,這個宮殿應該是明嘉靖或更早以前的。”單霽翔說。目前宮殿的地基僅探明了南北方向,東西方向的勘探今年仍將繼續。下月,慈寧宮將首次揭開神秘面紗向游人開放,除了見識紫禁城內這片“后宮女人生活區”外,在考古發掘現場還建起一座木棧道,觀眾走進慈寧宮區域,抬頭可見清代建筑,低頭可觀明代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