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意社9月28日訊 編者按60年來,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徹底終結了“人民衣被甚少”的局面。城鄉(xiāng)人民普遍地實現了“溫飽”,繼而迅速趨向服裝服飾多樣化、時新化以至個性化,在“衣食住用行”五項基本生活需要中率先達到“小康”。
衣食住行,服飾為先。服裝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部分,在過去的60年里,自然也有著豐富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印記,而服裝恰恰是各個時代印記中最易令人記憶、觸摸與回味的部分。
服飾變化折射時代變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天,也自然地開啟了中國的新時代。脫去長袍、西裝和旗袍,換上中山服和列寧裝,國人懷著新的理想,步入了新的生活。人們對衣著時尚美的追求,化為了對革命工作的熱愛。
上世紀50年代,受前蘇聯等國家的影響,款式簡潔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成為了年輕學生的最愛。而工人最時髦的打扮則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簡潔、樸實的服飾風格體現了當時勞動即光榮的時代風尚。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前蘇聯在中國影響的逐漸淡去,軍事化社會的特征逐步顯現,服飾制服化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在肇始于1966年的十年“文革”期間,軍便服大行其道,男女服裝趨于統(tǒng)一,時尚的個性體現被政治的共性所取代,人們的服飾特征表現出了空前的統(tǒng)一。現在,人們在描述當時的服飾特征時通常會使用“中性”一詞。
直到10年后的1976年底,中性服飾的“堅冰”才被從廣州流行起的“喇叭褲”之風逐漸融化。雖然“奇裝異服、靡靡之音”仍舊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但普遍存在于人們內心之中的個性化服飾追求,逐漸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花襯衫、太陽鏡成為了大中城市里亮麗的風景,盡管年輕人的這種裝束在當時顯得極為反叛和缺乏內涵。
這之后,有個人不得不提,因為正是他的行動激發(fā)了中國人對服飾潮流的關注與熱情,加快了中國社會服飾時尚化的進程。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當時大家不敢直截了當地稱之為“時裝表演”,而稱為“服裝觀摩會”。參加觀摩會的僅限于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還必須通過審查,記名對號入座。盡管皮爾·卡丹已經充分考慮了中國當時的國情,但當音樂響起時,臺上外國模特身著的多姿多彩的時裝還是與臺下的一片“灰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造成了猛烈沖擊。第二年的11月,當中國大陸第一支時裝模特隊亮相上海灘的時候,更是引起了全國性的轟動。
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一詞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最強音。從那時起,人們著裝的時尚程度越來越高,流行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時光又過去近30年,現在國人接受時尚信息的路徑已經跨越了日本、中國港臺地區(qū)等中間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說,我們離世界時尚中心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為此,人們不得不感嘆地說:“世界是平的!”
中國服裝品牌化發(fā)展
即使是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對于品牌的認知也是普遍存在的。幾十年過去,瑞蚨祥、回力、飛躍等品牌,至今依然讓人們耳熟能詳。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的服裝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fā)展。如男裝的雅戈爾、杉杉、報喜鳥、柒牌;女裝的白領、吉芬、雅瑩、滕氏;休閑裝的美特斯·邦威、七匹狼、以純;運動裝的李寧、安踏等舉不勝舉。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服裝品牌數量已以萬計,創(chuàng)造的國內市場業(yè)績每年已達千億元之巨。在設計、生產、管理日益進步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銷售渠道,也是品牌成功的重要保障。對于現在所取得的驕人戰(zhàn)績和長足進步,企業(yè)界普遍表示,這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植與引導,得益于企業(yè)員工的吃苦耐勞精神。
面對未來,中國品牌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巨大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以及中國市場的深度開放,來自國外品牌的挑戰(zhàn)在所難免。中國品牌在學習借鑒的前提下,通過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競爭能力,是取得未來市場優(yōu)勢的唯一途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服裝品牌的市場決不僅限于國內市場,中國服裝品牌一定會成為世界品牌。
60年一個甲子輪回,中國服裝也經歷了60年的風風雨雨。記憶、觸摸與回味那些令人難忘的時代印記,恰恰是為了積聚未來事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我們完全相信,在今后的歲月里,中國服裝一定會繼續(xù)快速進步,健康成長。(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