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的孤寂常常因現代生活的喧囂顯得更加落寞,佛山木版年畫正是如此。
危機:一脈僅存
作坊的主人馮炳棠老人正悠閑地看著報紙,他已經很久無事可做。因為拆遷,周圍的老街坊走了不少。看到記者造訪,一人在家的他先是把陪伴他的小狗趕到了里屋,接著熱情地把我們請進了門。
3年前,廣東省曾經調查過木版年畫的現狀,發現完整傳承這門傳統工藝的,廣東省僅存佛山這間老鋪。而佛山木版年畫,也只剩下馮氏一家了。馮炳棠告訴記者:“從爺爺那一代開始,馮家就在這里創作木版年畫,到現在我兒子這輩,歷經四代人,已經有近200年歷史。”
如今,73歲的馮炳棠老人是全佛山唯一一位掌握木版年畫全套工序的人,雕版、印制、工筆、開相、描金無所不能,即使是他的父親,聞名珠三角乃至東南亞的“門神均”馮均,也不及馮炳棠技術全面。
但是,馮炳棠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無奈地告訴記者:“在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分工很細,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的高手把關,不可能出現掌握全套工序的人。”馮炳棠技術的全面也正意味著木版年畫的衰落。
回想過去,12歲就開始學習制作木版年畫的馮炳棠,正遇上了佛山木版年畫最為輝煌的一段時光。
那時的普君南路還被稱為“細巷”。每到春節前,榕樹底下,數十家年畫作坊就日夜不停地開工,“沙沙”的印刷聲此起彼伏。整個珠三角地區家家戶戶的門神、年畫幾乎都產自這條窄窄的“細巷”。佛山的年畫還遠銷到東南亞甚至美國唐人街,年產量達到數百萬對。
做年畫是一件很苦的事,除了馮炳棠外,他的兄弟姐妹都沒有去學。至于馮炳棠為什么會去學,也有一段故事:小時候的他花錢沒有節制,父親馮均對他說,到作坊里幫忙,賺到的工錢就歸他。于是,12歲的馮炳棠開始學習做年畫。當時的他只是想多賺點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想到60年后,他會成為這門藝術唯一的傳承人。
問題:如何延續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各樣的榮譽落到馮炳棠的頭上 :2004年4月,他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文化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等稱號。在2005年國家公布的首批重點搶救的民間文化遺產項目中,佛山木版年畫是廣東省僅有的兩項之一。“幾年把一輩子的獎都拿了。”馮炳棠笑著說。
雖然這些光環很耀眼,但在很長的時間內,木版年畫的市場拓展并不理想。由于手工制作木版年畫的價格比機器印制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現代人的房屋已由古老的雙扇門改為單掩的防盜門,門神失去了存身之處。手工制作的年畫市場一再萎縮,木版年畫的青睞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變成了收藏者和游客,幾乎沒有什么銷量。
記者采訪的那天下午,沒有一個顧客上門買年畫。馮炳棠無奈地說:“現在這里搞拆遷,亂糟糟的,這個月還沒賣出過一張呢!”
這時,馮炳棠唯一的兒子,也是唯一的傳人馮錦強匆匆從公司趕了回來。為了生計,馮錦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外貿生意上。“其實,我們也不想丟失傳統,也曾試過開拓市場。”這些年,馮錦強一直沒有放棄這門祖傳的手藝,他送給國外客戶的禮物全是自家的年畫。
談起手藝的傳承,馮炳棠認為兒子已經學到了自己八成的技藝。但是馮錦強卻認為自己最多學了父親的一半。
“單是知道怎么做沒用,傳統手工藝更講究手上有活,做得來,做得好才行。”看著父親馮炳棠嫻熟地把百張一沓的對開大紙對齊、切分、碼好、夾緊,從容得仿佛在舞臺上表演,張弛有度,游刃有余,馮錦強感慨地說:“切紙、夾紙的手藝都是木版年畫制作的入門功夫,‘切’就是將買回來的整沓大張白紙切成年畫需要的大小;‘夾’就是把切好的紙對齊夾緊,方便套色印刷。這些看似簡單的準備工作,都關系到木版年畫能否套色整齊。雖然是入門功夫,但更講究功多藝熟。盡管每個步驟我都明白,但讓我來做幾百上千張年畫的切紙、夾紙,我肯定手忙腳亂。”
的確,從前年畫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的必需品,現在成了乏人問津的工藝品。馮錦強已經不可能像父親當年一樣,重復著每年數萬張年畫的忙碌和磨礪了。
“父親每天都會做年畫,不為賺錢,只是為了練練手。我感覺父親好像一個武林高手,卻沒有用武之地。”如今,30多歲的馮錦強還沒有結婚生子,身邊也沒有真正拜師學藝的徒弟,僅存一脈的佛山木版年畫的未來,并不讓人樂觀。
出路:仍在尋找
佛山木版年畫作為嶺南地區獨有的民間年畫,興起于明代永樂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的年畫并稱“中國四大木版年畫”。
如今,佛山悠久的木版年畫歷史已經罕有人知了。2002年在河南召開的“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馮氏父子發現,與會的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佛山木版年畫還活著。正因為如此,馮錦強一邊做生意,一邊一直在折騰著自家的年畫,希望通過各種途徑擴大佛山木版年畫的影響。與父親堅守傳統工藝不同,馮錦強不僅把木版年畫制成小巧方便的袖珍年畫藏品、禮品和紀念品;還把年畫圖案印制在衣服上,做成紀念品,也開過一個木版年畫的培訓班,教小朋友做年畫,讓他們從小就意識到佛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
“但是,大多數嘗試都半路夭折了。”馮錦強說,“缺錢缺人,沒有號召力,依靠私人的力量去光大一種民俗文化,實在是太難了。”
當然,越挫越勇的馮錦強也有過勝利的喜悅。2007年,馮錦強大膽買下了省運會吉祥物“鴻鴻”的經營權,讓卡通版的“黃飛鴻”躍身木版年畫,成為更具佛山風味的人物形象。帶有卡通和時尚氣息的木版年畫版的“鴻鴻”一經推出就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將“鴻鴻”木版年畫的形象印在T恤上,一次就做成了18萬元的生意。這也讓馮錦強看到了一絲希望。
2010年春節將近,馮錦強正計劃與嶺南印象園合作,舉行接財神、抽獎活動。他說:“廣東人有請財神的風俗,如今過年時不貼門神了,但貼財神。”按照他的計劃,春節期間,嶺南印象園的游客可以憑門票用很便宜的價格制作財神年畫。馮錦強設想,每年做不同生肖的財神,比如2009年做牛年生肖,2010年做虎年生肖,這樣游客每年就會收集到不同的財神年畫。至于抽獎活動,他也想好了,一等獎獎品是他父親制作的《和合二仙》精品年畫,價值上萬元。
馮錦強表示,木版年畫不能只是以門神形象出現在古老的雙扇門上。如果固步自封,遲早有一天它會成為民間藝術歷史長河中被湮沒的碎片。
現在馮錦強懷揣著一個更大的夢想:在2010年廣州舉辦亞運會之前,做一幅全世界最大的木版年畫。在他的計劃中,這幅年畫將有40米長、1.5米寬。如今,這個計劃方案已層層申報。隨著佛山文化的覺醒,政府、社會對木版年畫這類珍稀,民間藝術給予了更多關注,也讓馮錦強心里燃起更多希望。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