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昨天在北京辦書法展,想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昨日,陳振濂今年的第三個個展“意義追尋——陳振濂書法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在杭州辦過“心游萬物”、“線條之舞”兩次個展后,陳振濂先生這次特地選擇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辦展,并且將展覽取名為“意義追尋”,有著特殊的意味。陳振濂認為,當代中國書法經歷了30年的“觀賞書法期”,一些書法家卻失去原創的動力,只滿足于寫觀賞性的唐詩宋詞,讓書法被閱讀的傳統漸漸被遺忘,而這次“意義追尋”大展,追尋的就是書法對當下社會的意義所在。他提出的問題是:“這個時代這么豐富的含量,電影可以承載,小說可以承載,那么書法可不可以?”
雖然命題很深奧,不過展覽本身卻很迷人,中國美術館特意留出了4個大廳給這次展覽,這對一位書法家的個展來說并不多見。而展廳內的一幅幅整面墻壁大或半面墻壁大的榜書巨制,猶如旅游景區的標志景點一般,成了各位參觀者擺起各種POSE拍照留念的地方,有些作品前要拍照的人甚至還在排隊。學習書法的王曉超在展廳內給自己拍的留影超過了5張,他說:“這些榜書巨制寫得很美,飄逸剛勁,不拍照片留張照就可惜了。”
不過,陳振濂創作這些榜書巨制的本意可不是讓觀者拍照留念的。榜書巨制是他“反慣性書寫”的一種實踐,他說:“用大筆揮寫草書時,那種偶然的效果發現,曾經令我心馳神迷。因此,我將之視為書法藝術創作中最可能自由發揮的一個機緣。”
本次展覽,陳振濂帶來了“榜書巨制”、“古隸新韻”、“簡牘百態”、“草圣心性“、“名師訪學錄”、“西泠讀史錄”、“金石題識錄”、“碑帖考訂錄”八大類的作品。而前四類屬觀賞作品,后四類則是他否定“書法家只能寫唐詩宋詞”的具體實踐,其中的書法內容,均為他自己原創。“名師訪學錄”是他給接觸并請教過的書法界大師寫的“回憶錄”,而“西泠讀史錄”則是以研究西泠印社的珍貴資料與社史重大事實為脈絡,聚集的讀史札記。
陳振濂認為,很多書法家現在只重筆墨技法,只寫些幾百年前的唐詩宋詞,讓書法不再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而現代書法要發展前行,必須要有書法家原創的內容。“只要我們多讀書,多創作一些‘我手寫我口’而不是抄錄古詩文式的‘假自己之杯酒澆古人塊壘’,那么當代書法在30年振興后,一定還會有一個輝煌的未來。”
這次“意義追尋”大展,吸引了北京眾多的書法名家和評論家。大家都認為,“意義追尋”大展,展示的不僅是書法作品,更是陳振濂書法理念的探索和實踐。有評論家以“陳振濂10年后又刮起一陣旋風”來形容書法界借這次展覽進行觀念碰撞所擦出的火花。而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則以“帶給我們視覺震撼和心緒悸動”來形容觀者的展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