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主題為“重新發電” 上海雙年展自1996年開辦以來,已經到了第九屆。2012年對于上海美術館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美術館將搬遷、重命名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對于上海雙年展來說,變化也隨之而來。第一“變址”,地址改變了,從跑馬廳到電工廠,從一個歷史殖民的遺址到一個新開發的江畔世博園新址。第二“變量”,體量在變化,未來的體量是原來的三倍。第三是“變性”,從封閉型展館到框架式廠房,從一個歷史殖民文化的反思之地跑馬廳,到了一個民族工業自我記憶和自我建構之所。 符合上海雙年展的遷址、
(三)特別展
1、《上海方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大肆迫害猶太人,懾于納粹的淫威,歐洲多國拒收猶太難民。而在此刻,上海向猶太難民敞開了大門,使近3萬猶太難民在上海躲過了艱難歲月。這些二戰避難猶太人拍攝的上海老照片,包括避難猶太人中的畫家大衛·布魯赫的作品展,將展示人類如何在災難中相依為命。這個特別展是對主題展中“共和”板塊的呼應,同時也是對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致敬。
2、《中山公園計劃》
此次納入上海雙年展框架中的中山公園計劃,將先于上海雙年展正式開幕時間,從閩西客家祠堂開始,在這里展示海外華人藝術家的家國記憶,然后向東到達閩南漳州、廈門、泉州城市群的各個中山公園,分別展示臺灣藝術家和文化人在電影、音樂、視覺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創造能量。再向東穿越海峽,在臺中、臺北等城市的相關機構展示大陸藝術家的創作。最后在上海雙年展舉辦期間回到上海中山公園。這個中山公園計劃是對沿途城市人民記憶的采集和對于族群認同的古典技術與現代技術的反思。它對應著主題展的“共和”與“復興”中對歷史回訪的重要性的強調。
(四)城市館
城市館模式的采用是本次上海雙年展的重大舉措,并將為此后的上海雙年展探索作為常規模式的可能性。此次將城市館模式納入上海雙年展的框架,是上海雙年展固有的問題線索的邏輯推進,同時也是新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空間所提供的物理可能性。
本次雙年展我們將優先考慮所邀請的城市和上海本身的關聯,同時也會關注這些城市和“重新發電”這一主題的關聯性,甚至一些名聲未必顯赫的小城市也可能納入視野。操作模式上將采用和相應城市的文化組織機構合作的方式,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內開辟城市館展區,或落實在上海其它藝術場館空間。目前,這一構想已經得到不少重要城市的相關合作機構的積極響應,如:孟買、伊斯坦布爾、德黑蘭、香港、臺北、倫敦、巴塞羅那、烏蘭巴托、柏林等。
(五)開幕表演《觸電》
新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緊靠黃浦江畔,置身世博園江南廣場,是一個完美的劇場。開幕當晚和此后的一段時間內,多媒體表演將把這里變成感性互動、能量共振的劇場。出現在美術館主入口立面的超大型多媒體3D Mapping投影表演,將追溯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從洋務運動中上海南市的第一盞電燈到發電廠,到世博會和當代藝術博物館。然后,來自世界各地的多種戲劇、現代舞、行為藝術、多媒體迷幻燈光秀、互動表演等同時進行,將把這里變成一個匯聚各種視聽盛宴的集市,勾連起一整代人的工廠記憶。這個表演中尚有大量目前不便公開的亮點,將給從專業人士到普通市民的人群帶來驚喜。
(六)教育項目《圓明學園》
本次雙年展的主題,已經內在地包含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我們將各類國際雙年展中常見的理論研討會、講座、交流編織在一個短期學院的框架中。它將是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秋季學院,將從上海雙年展布展期間開班。
“圓明學園”的課程設置將包括:面向青年藝術家的“跨媒體藝術大師班”、與上海各社區合作的“生命教育與藝術治療社區課程”、“兒童創造力開發班”、“大眾媒體藝文記者培訓班”等。
(七)筞展團隊
本次雙年展框架豐滿完整,項目多樣,因此策展團隊較為龐大。策展團隊采取三級結構。由“總策展人”邀請國際策展人形成“聯合策展人”團。這是本屆上海雙年展的智庫和藝術家提名團。
此外,多種多樣的城市館和特別項目,還將邀請國內外策展人擔任項目策劃人,具體負責展覽的實施。
策展團隊:
總策展人:邱志杰
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總體藝術工作室主任。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導師組成員。作為活躍的藝術家。邱志杰的創作活動涉及書法、繪畫、攝影、錄像、裝置、劇場等多種方式,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收藏。他的主要個展包括:2009柏林世界文化宮,2009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2008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等等。他參加過的主要群展有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第25屆圣保羅雙年展;后八九中國新藝術等等。
鮑里斯·格羅伊斯(Boris Efimovich Groys)
鮑里斯·格羅伊斯1947年3月19日出生于德國首都柏林,是一位藝術評論家、媒體理論家和哲學家。他目前是紐約大學的全球特聘教授,從事俄羅斯和斯拉夫研究,兼任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卡爾斯魯厄)的高級研究員。他一直擔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藝術與媒體中心的美學、藝術史及媒體理論教授,同時,他還是美國和歐洲若干其他大學的客座教授,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南加州大學及倫敦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蜚聲國際。
簡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
簡斯·霍夫曼1974年出生于哥斯達黎加首都圣何塞,是一位作家和展覽組織者。自1997年以來,他組織了多次展覽,目前任舊金山加州藝術學院沃迪斯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從2003年至2007年,他任職于倫敦當代藝術研究院,擔任展覽系主任一職。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他在全世界策展了30多場展覽。2009年,他合作策展了波多黎各第二屆圣胡安三年展,2011年與阿德里亞諾·裴多沙(Adriano Pedrosa)合作策展了第12屆伊斯坦布爾國際雙年展。
張頌仁(Johnson Chang)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漢雅軒畫廊藝術總監,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國際藝術批評家委員會(AICA)香港分會聯合創辦人。張頌仁堅信當代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責任和命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以何種方式對世界做出回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的文化思考與策展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發展。
0
喜歡他,就推薦他上首頁吧^_^
CND設計網(CNDESIGN)會員所發布展示的 “原創作品/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商業用途均需聯系作者。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設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