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江虹是一名非著名時裝設計師,至少目前仍然是。
辦公室的門開著,財務抱著一摞需要簽字的報銷單據沖進來,隨后是制版師,他帶來的消息是,杭州的面料合作工廠有一款面料的提供出了點問題。他們稱呼李江虹為“李總”,她是這家擁有30名員工,兩家門市的小服裝公司的領導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開拓者。
門上貼了兩只手繪的兔子,一筆一劃寫著“請敲門”。這是李江虹10歲女兒的作品。
她在做一種樂觀的假設,假若事業(yè)發(fā)展成功,在法國的丈夫和女兒就可以到中國來和她一起生活。只是年近40,對于一個海歸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實在不是可以輕松的年齡。
從東四環(huán)上京津塘高速,馬駒橋出口之后,輾轉上一條塵土飛揚的小路,通往一個叫聯東U谷的園區(qū),李江虹的虹坊之依時裝設計公司就設在此處。園區(qū)中大多是化工或機械設備的生產商、代理商,另一家服裝企業(yè)的主要業(yè)務是代工生產襯衣。
大約200平方米的工作室是李江虹與合作伙伴買下來的,看起來像是他們一項一早就規(guī)劃好的事業(yè)。墻面和格局有設計過的痕跡,刻意作舊的灰色是李江虹喜歡的風格。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獨立的操作空間,墻頭外露水管,更深入的裝修似乎沒有再進入下去。兩個看不出真實年代的舊柜子擺在她辦公桌后面,一個有藏族濃艷的色彩,另一個稍矮點的寫著“墨子”二字。
李江虹是1993年去的法國。那是第一撥出國熱的末期,強勢涌入的商品經濟觀念繼續(xù)沖擊著遭到破壞并未修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基底,生長于那個迥異時代的人們,對于人文之上的環(huán)境或是地理之上的國家并沒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不過,她還是想抓住些什么。回國之后,她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喝藏紅花茶,幾枚針狀的細碎干瓣在熱水的沖泡下迅速綻開團狀 褐的茶色,甚是奇妙。但無法要求的是過去缺失的十幾年。與她談論周邊馬駒橋附近的房價已漲到一萬二三,她先是不信,而后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