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中國國家館空間展示面積15800平方米,是上海世博會所有展館中最大的,也是中國在參與世博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場館面積。
2007年12月10日,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工作啟動。上海世博局向國內外公開征集“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概念方案”。2008年12月23日,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通過概念設計方案。
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經全國各領域專家研究論證,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設計方案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領銜主持。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中國館部部長錢之廣告訴本刊記者,“中國館展示設計團隊集聚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團隊來自各地,其中包括來自臺灣的設計師。”
中國館展示設計團隊成員原來分別屬于不同的團隊,各有所長,后來經自由組合形成目前的團隊。來自臺灣的設計師同時參與中國館與臺灣館的展陳設計。
中國館共有三層展區,從上到下分別為49米層核心展區《東方足跡》,41米層體驗展區《尋覓之旅》,以及33米層功能展區《低碳未來》。
與此前公開披露的信息不同,第三展區的命名作出了調整。“這是要強調人要與自然和諧,堅持未來城市發展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錢之廣說,“低碳未來,是中國智慧的傳承,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取之有道、用之有節、返璞歸真。原來這部分也有環保的內容,現在是更加聚焦。”
限于中國國家館特殊的建筑構造,如果工程全部完工,一些大的布展構件就難以從電梯運上。中國館部意識到這個問題,各方召開了一個調研會,一些大的布展構件,提前兩個月進場,解決了這個難題。
2010年5月1日世博會開幕后,如果你進入中國國家館,乘電梯直達上層核心展區,非常規設計的“影院”將先聲奪人。8分鐘的影片將以一種詩話方式,展現中國當代城市化的進程。
走出“影院”,你儼然走在了宋朝最大城市汴京熙攘的街道上。5米多長的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被放大至128米“鋪”滿整面墻壁,畫中人物還會以鮮活的動感方式呈現于眼前。
錢之廣介紹,觀眾首先要看到的時長8分鐘的電影正在拍攝,攝制人員分赴各地拍外景。現在是兩個攝制組在同時拍攝。“這樣是為了形成競爭態勢,如果兩部影片都拍得較好,不排除交替放映的可能。”
這部電影并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影院放映,除使用前、左、右三面銀幕,還增加了穹幕,以給觀眾更多的視覺感受。
在展覽的第二站,41米的體驗展區《尋覓之旅》,觀眾將乘上軌道游覽車,進入一片夢境天地,穿越千年城市營建軌跡,對話古今,解讀中華智慧傳承底蘊。
33米層展區《低碳未來》,將聚焦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理念,通過一場低碳的體驗,展現中國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認知和努力,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凸顯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東道主館,是會非常讓人關注的。”錢之廣總結,中華智慧有傳承,要對現代人面對的問題提供啟發和答案。
他說,“中國的改革經驗,也會給世界以啟發。中國的發展使兩億人脫貧,將近50%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這樣的奇跡需要總結與向世界傳播,但中國經驗也不應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