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調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情感需要。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高度市場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發展,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快節奏、多變動、高競爭、高緊張度取代了平緩、穩定、悠哉游哉的工作方式;各種產品源源不斷地涌入家庭,使人們越來越多地以機器作為交流對象。與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對應,人們的情感需要也日趨強烈。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所說:每當一種新技術被引進社會,人類必然產生一種要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說產生一種高情感,否則新技術就會遭到排斥。技術越高,情感反應也文章來源:cnwinenews.com就越強烈。作為與高技術相抗衡的高情感需要,在消費領域中直接表現為消費者的感性消費趨向。消費者所看重的已不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而是與自己關系的密切程度。他們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一種情感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種特定商品與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在感性消費需要的驅動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并不是非買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能與其心理需求產生共鳴的感性商品。因此,所謂感性消費,實質上是技術社會中人類高情感需要的體現,是現代消費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悅、個性的實現和感情的滿足等高層次需要的突出反映。
(3)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指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識。例如,就色彩而言,幼兒喜愛紅、黃二色(純色),兒童喜歡紅、藍、綠、金色,年輕人喜歡紅、綠、藍、黑色及復合色,中年后期喜歡紫、茶、藍、綠;男子喜愛堅實、強烈、熱情之色,而女子喜愛柔和、文雅、抒情的色調。在法國轉摘于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人們喜愛紅、黃、藍、粉紅等色,忌墨綠色,因為它會使人想到納粹軍服。在日本,人們普遍喜歡淡雅的色調,茶色、紫色和藍色較流行,特別是紫色,被婦女尊崇為高貴而有神秘感的色調。而在中國,城市居民喜愛素雅色和明快的灰色調,鄉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喜愛對比強烈的色調。治喪城市用黑色,鄉村用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