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路3000號———“中國工業設計陳列館”。近日,一批又一批走進中國工業設計陳列館的觀眾,會油然升起一股對以往歲月的懷舊:最早的紅旗牌轎車,最早的黑白電視接收器,最早的載重自行車,印著中國畫的熱水瓶、面盆……整整60年,從1949年至今,中國工業設計最具代表性的200多件精華產品,一一呈現。每一件產品都凝聚著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創意,每一個產品背后都有膾炙人口的設計故事。
回望60年中國工業設計精彩,無論是設計專業人士,還是普通百姓,萌生的都不僅僅是懷舊情感。
60年溯源:
溫故而知新
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陳列館是國內第一家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專題性陳列館,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上海創意設計中心、上海工業設計協會聯手上海汽車集團所屬上海汽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寶山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陳列館全面記錄了在世界工業設計背景下,中國工業設計歷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第一期展出的二百余件展品是都已經實現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其中有中國老上海牌760A轎車、幸福系列摩托車、58-Ⅱ型照相機、中國第一代電視機等等,都是1949年至今中國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
說起為何要成立這個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專題性陳列館,上海設計中心秘書長沈榆教授說,東方賢人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西方哲人萊布尼茨說:后退才能跳得高,其實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人如果不意識到他現在的狀況和他過去的局限,他就不可能塑造未來。
沈教授介紹,“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工業設計的智慧其實是相同的,但別的國家都有自己工業設計的歷史,我們就追溯得比較少。”回看西方工業設計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工業設計如何影響生活。在1851年世界博覽會上,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被指責為“毫無美感可言”,英國的威廉·莫里斯為此發動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工藝美術運動”,試圖以自然之美化解機械之丑。而德國工業同盟卻認定“機械化批量生產產品是必然趨勢”。于是,在包豪斯“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口號引領下,一大批具有“技術美感”特征的現代工業產品誕生,并影響了整個世界,更新了人們的生活。迄今100余年來,無數設計精英創新求變,成就了一段人類工業設計的精彩歷史。
然而,反觀中國工業產品的設計制造歷史,脈絡卻不像西方那么清晰,有的只是殘缺的片斷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工業設計的歷史。中國工業設計究竟有沒有自己的發展路線?這200多件工業設計產品,揭開了中國工業設計被封塵的歷史神秘面紗,各個不同時期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展現了各個時期的中國工業設計魅力。